宗树人教授做客中国农业大学:探讨“一带一路”背景下“民心相通”的挑战与路径

2025年6月6日,香港大学社会学系及人文社会研究所人类学教授、环球社会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室主任宗树人(David A. Palmer)应邀做客中国农业大学全球治理与发展系列讲坛,发表题为《“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的挑战与回应:若干初步思考》的专题演讲。

6/8/20251 分钟阅读

2025年6月6日,香港大学社会学系及人文社会研究所人类学教授、环球社会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室主任宗树人(David A. Palmer)应邀做客中国农业大学全球治理与发展系列讲坛,发表题为《“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的挑战与回应:若干初步思考》的专题演讲。讲座由中国农大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院长、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徐秀丽主持。

此次讲座聚焦“一带一路”倡议推进中的人文交流议题,深入探讨跨文化背景下的社会风险、理解差异与社区参与等关键问题,为“民心相通”在实践中的实现路径提供了深刻的人类学视角与案例经验。

从田野到“一带一路”:跨文化理解的重要性

在讲座开篇,宗树人教授回顾了自己从事社会人类学研究并逐步关注“一带一路”倡议的转向过程。他强调,随着中国与中东、东南亚、非洲等地区联系日益密切,基础设施建设之外的文化与社会维度亟需更多关注。以其17岁参与世界青年项目、在巴基斯坦乡村生活的经历为起点,宗教授强调了“进入他者世界、倾听与理解”的人类学精神在国际发展合作中的独特价值。

他指出,人类在文化背景与发展阶段上虽有差异,但在情感、尊严与归属感上的共通性,是开展有效人文交流与合作的根基。

海外发展项目中的社会风险与在地响应

在主旨内容中,宗教授以尼泊尔、老挝等地的实地调研为例,梳理了“一带一路”项目在海外实践中常见的五类社会风险类型,包括:1. 社区搬迁与安置矛盾;2. 文化冲突与认同危机;3. 劳工管理不善引发的不稳定;4. 文化遗产保护缺失;5. 利益分配不均造成的社会分裂。

针对上述风险,他提出应对策略:其一,是建立多元利益相关方参与机制。如在尼泊尔某铁路建设项目中,通过与农民、妇女、青年等20多个群体组织工作坊,系统收集社区反馈,并将其需求与ESG(环境、社会与治理)指标相结合,为基础设施项目制定本地化的评估和管理标准。其二,是借鉴中国传统智慧中“远与近、内与外”的平衡理念,提出“社区发展走廊模式”,在基建项目沿线设立本地基金会,支持女性发展、生态保护与小型经济,形成硬件建设与社会发展“软连接”的协同效应。

面向未来:构建可持续的“民心相通”模式

在互动问答环节,现场师生围绕援助项目的可持续性、小规模项目如何嵌入宏观发展计划、以及如何通过时间维度实现社区融合等话题展开讨论。宗教授回应指出,实现“民心相通”不仅仅是文化活动层面的互动,更应聚焦于“本地能力建设”的长期机制,避免形成对外来援助的过度依赖。他还强调,应强化制度协同与跨学科合作,推动社会科学、人文学科与政策实践的深度融合。

宗树人教授此次讲座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呈现了“一带一路”人文交流背后复杂的社会结构与风险机制,提供了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指导意义的视角。他通过人类学的方法与田野经验,提醒人们在跨国发展合作中不仅要“建桥筑路”,更要“入村入心”,重视文化差异、聆听在地声音、构建协商机制。

此次讲座为“一带一路”研究打开了更接近民间社会、更加关注人类共处智慧的新路径,也为中国农业大学师生提供了宝贵的国际视野与学术启发。

相关报道:https://mp.weixin.qq.com/s/1G60NmwWlWSXIy_ZNh-bJ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