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ople sitting on chair in front of computer

课程

了解宗树人教授开设的各类课程

探索宗树人教授讲授课程

通过宗树人教授在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地过往及正在开设的课程,深入发现人类学、社会学、科学、宗教等学科奥秘。

the sun shines through the clouds behind a tree
the sun shines through the clouds behind a tree
这是一场探索不同文化、群体与宗教传统,以及哲学、心理学、人类学和社会学中各种学术理论的旅程。
a city with a large tower and a starry skya city with a large tower and a starry sky
新心灵图景:精神、宗教与社会变革(CCHU5014)

本课程引导学生反思精神与宗教及其对当代社会变革的意义。课程兼顾个人体悟、对比分析与社会行动,启发学生接触并思考人类精神遗产。

human hand holding plasma ballhuman hand holding plasma ball
科学与宗教:对真理、知识与生命的探究(CCHU9061)

科学与宗教是塑造人类生活与文化最重要的两大力量。它们冲突还是和谐?本课程鼓励学生质疑对科学与宗教及其关系的固有认知,重新思考真理、知识与生命的意义。我们将探讨以下交叉议题:何为真实?何为合法知识?情感与信仰在科学中的作用?理性在宗教中的角色?科学与宗教的道德维度?人类的起源与归宿?

现代社会理论(SOCI3024)

个体如何通过互动创造社会世界?社会现实的本质与动态结构是什么?社会现实如何塑造我们的思维、认知与行动?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全球化及更远,社会转型的大趋势是什么?本课程以经典社会学理论为基础,概述现当代西方社会理论的主要流派、主题与争论,侧重社会学与人类学视角,并将理论概念应用于香港、中国及全球的日常生活与社会议题分析。

人类学导论(SOCI1003)

何以为人?我们的祖先是猿猴吗?性别不平等是生物还是文化的产物?宗教信仰的根源何在?人类本质好斗还是和平?进化历史与文化环境如何影响我们的思维、相处之道与危机应对?本课程从"人的科学"——人类学视角探讨这些问题,既汲取学科积累的知识洞见,也审视人类学家如何构建研究方法与理论模型,并思考这些知识对理解性别、种族、发展、环境与全球化等议题的价值。

中国传统社会(SOCI2052)

这不是一部五千年中国简史,也不是对如欧洲般多元的文明的概览。课程运用人类学概念工具,揭示传统文化的社会形态,分析传统观念与社会关系在当代的延续与变迁,探讨身体、性别、家庭、土地与空间、仪式、面子与社会关系、道德、金钱与权力、灵性等主题在中国传统思想与社会中的呈现,思考中国文化经验对人类本质的启示及其对全球文明的贡献。

信仰、宗教与商业(MFWM 7013,与梁骏楷合开)

本课程探讨宗教、商业、财富与领导力的复杂关系。家族企业创始人的领导哲学、商业实践与投资决策往往植根于显性或隐性的宗教信仰,这些价值观不仅影响其创造与管理财富的方式,也塑造其慈善事业与社会贡献。课程将结合社会科学理论与多元宗教传统,解析信仰与商业、领导力在不同文化与历史语境中的交集。

人类学田野方法(ANT 5610 ,香港中文大学,2008)

通过阅读经典民族志与开展观察访谈写作训练,引导学生进入民族志实践。课程目标:(1) 培养系统观察、描述与分析社会情境的能力;(2) 建立对社会科学知识生产过程的批判意识;(3) 将民族志相遇转化为自我追问的起点。

二十世纪中国的宗教、社会与政治 (RST 5120,香港中文大学,2005)

课程考察1898年至今中国宗教与国家、社会关系的演变,涵盖康有为变法中的宗教、义和团运动、民国国家扩张与地方宗教权力结构、五四运动与反宗教斗争、民国教门兴起、各宗教的现代化调适、中共宗教政策、毛泽东主义与千禧年运动、改革开放后宗教复兴、新兴宗教运动,以及宗教与民族、公民社会及地缘政治的关系,旨在理解二十世纪中国宗教转型的复杂动态。

旅游人类学(SOCI 2055)

作为全球化时代人们体验异文化的主要方式,旅游业已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经济部门之一。本课程"解构"旅游产品与体验,揭示"旅游"作为一种现代活动背后的社会文化政治过程,及其对主客双方文化变迁的影响,重点关注第三世界"可持续/生态旅游"新形式,以此审视全球化、可持续发展与南北权力关系等议题。

讲座及研讨会

东南亚边疆人类学中的族群、宗教与政治(研究生研讨课 IHSS 6005,2020,与Joseba Estevez合开)

聚焦东南亚高地"佐米亚"区域少数民族研究,特别关注中老越边境地带。研讨内容包括:该地区作为研究领域的概念化、核心人类学理论的应用、与中国人类学的比较,重点阅读利奇、坦比亚、孔多米纳、米肖与斯科特等学者的著作,并以瑶/勉族文化作为民族志参照。

black flat screen tv turned on near green plant
black flat screen tv turned on near green plant
中国与经典社会理论(IHSS 6007,2019,与谢孟谦合开)
道教人类学研究中的民族志与文本(IHSS 6005,2019,与谢孟谦合开)

以法国人类学理论传统对话汉学家葛兰言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分析,通过中西理论互鉴生成对中国文化与社会的新批判视角。研读涂尔干、莫斯、列维-斯特劳斯、布迪厄、福柯与德斯科拉等学者的著作,结合中国典籍文本进行对照讨论。

探讨中国民间宗教语境下道教仪式的民族志与文本研究方法论问题。课程分两部分:(1) 研读施舟人、劳格文、丁荷生、傅飞岚、穆瑞明、萨梭与祁泰履等学者的经典研究;(2) 分析汉族与瑶族社区仪式传统的原始文本与影像资料。

视频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