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团队与学生
宗树人教授的研究工作深具协作性,是其团队热忱与奉献的结晶。
执行团队


童月 女士
项目经理


林舒麦 女士
媒体经理
林舒麦女士是香港大学比较高等教育硕士,曾任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巴黎总部全民教育部门。近年担任凤凰卫视国际新闻同声传译与纪录片导演,也是职业作家、专栏作者及牛津正念基金会认证正念导师。
博士后研究员
在读博士及哲学硕士
玄子奇
玄子奇获北京大学社会学学士及剑桥大学社会人类学哲学硕士学位,2025年春季于法国高等研究实践学院(EPHE)访学(导师:高万桑教授)。研究聚焦泰山周边宗教实践,着力探讨当代社会对圣山集体记忆的形塑机制,并延伸考察明清时期北京与泰安地区神圣空间的建构逻辑及朝圣传统的历史流变。
莉莉安・加西亚 Lilian GARCIA
莉莉安・加西亚获得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UNAM)心理学学士学位,此前她曾获得奖学金,赴北京语言大学学习中文,并在获得学士学位后在UNAM的国家语言、语言学与翻译学院(ENALLT)担任中文教师。在香港大学攻读佛学及佛教心理咨询两个硕士学位期间,她曾参与2021年港大暑期研究计划,并于港大教育学院担任研究助理。她的研究兴趣涵盖多种文化视角,包括艺术、科学及语言。她尤其关注宗教与灵性相关议题,特别是佛教与东方宗教,以及跨国宗教传播与文化交流。目前,她的研究聚焦于当代墨西哥的佛教与新时代宗教文化的传播现象。
往届博士后与博士生
穆罕默德·图尔基·苏代里 Mohammed TURKI AL-SUDAIRI
香港大学博士
穆罕默德·苏代里是澳大利亚国立大学阿拉伯与伊斯兰研究中心政治与国际关系讲师。他持有香港大学(HKU)比较政治学博士学位。其研究聚焦于中东与东亚的历史和当代联系、阿拉伯世界跨国革命与反革命网络的历史、亚洲各地的意识形态安全官僚机构及国家主导的文化工程实践,以及中东、中国等地的穆斯林宗教性与教派身份。
朴雅娜 Yana PAK
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EHESS)博士
朴雅娜博士接受社会学与哲学学术训练,在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EHESS)获得博士学位。其研究兴趣与区域专长集中于中亚,特别是哈萨克斯坦。2015年至2023年期间,她在该地区针对本土企业家网络与现代性问题开展了长期社会学田野调查。
安娜·伊斯克拉 Anna ISKRA
香港大学博士
安娜·伊斯克拉博士(Dr. Anna Iskra)是一位人类学家,研究重点聚焦于中国地区。她的研究探讨心理健康科学与跨国疗愈传统如何与国家治理相交织,并影响中国中产阶级的健康与福祉。她曾研究在中国城市中流行的多种自我提升实践,包括新时代灵性、印度新兴宗教运动、心理咨询,英语学习等。伊斯克拉博士曾担任“信仰的基础设施:一带一路上的宗教流动”项目的博士后研究员(项目负责人:宗树人教授)。她目前是哥本哈根大学“文化与心智研究中心”的博士后研究员,同时也是香港中文大学的兼职讲师。她的研究成果已发表在多本顶尖学术期刊上,包括《中国资讯》、《亚洲批判研究》、《Ethos》和《Positions》等。
刘钊
香港大学博士
刘钊是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的副教授。他的博士论文题为《国家建构邂逅民间宗教:萍乡,1912–1978》。他曾于2016至2017年在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担任访问学者,并于2017至2018年获选为哈佛燕京学者。他的研究关注宗教、艺术与政治,研究横跨人类学、社会学与历史学的交叉领域。他的论文发表于《人类学理论》、《亚洲研究期刊》、《美国文化社会学期刊》、《当代中国期刊》等学术刊物。目前他正在撰写一本书稿,书名为《根状与韧性:现代中国的国家建构与民间宗教》。


张汉
香港大学博士
张汉于2012年在香港大学获得社会学博士学位,此前曾分别于山东大学和南京大学获得社会学学士和硕士学位。他于2013至2015年在清华大学政治学系担任博士后研究员,2015至2020年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任讲师,后晋升为副教授。他曾是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全球政策与战略学院访问学者,以及首尔国立大学国际研究研究生院访问学者。他目前为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其研究主要集中于城市研究(尤其是城市更新与治理)以及政治社会学(包括国家理论、政党政治、发展研究与国家与社会关系等)。


法比安·维尼格 Fabian WINIGER
香港大学博士
法比安·维尼格博士,牛津大学硕士,香港大学博士,现任苏黎世大学灵性关怀教席高级研究员。自完成在香港大学的博士研究以来,维尼格博士与西蒙·彭凯勒教授合作,致力于在瑞士及欧洲的医疗机构中将专业的灵性关怀纳入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体系。维尼格博士在多个重大科研项目的规划、经费申请与管理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其中包括瑞士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的关于世界卫生组织中健康的灵性维度研究(2018–2022),以及联合国组织中“信仰敏感型心理健康与社会心理支持”的发展研究项目(2023–2026)。自2021年起,他受聘于苏黎世大学的跨学科的科研联盟“数字宗教研究计划”(URPP Digital Religion(s))。
饶一晨
香港大学博士
饶一晨博士现任荷兰乌特勒支大学文化人类学助理教授。他在香港大学获得人类学与科技研究双博士学位,曾在麻省理工学院(MIT)媒体比较研究中心担任博士后研究员、密歇根大学担任中国研究博士后研究员,并曾为维也纳大学人类学的恩斯特·马赫奖学金获得者。自2024年至2027年,饶博士担任“科学技术社会研究学会”(4S)的理事会成员,同时也是国际研究网络 Sci-Tech Asia 的董事会成员。饶一晨的研究关注数字科技崇拜在游戏、金融科技及基础设施中的非预期社会影响。目前,他正在开展一个关于数字诈骗的研究项目,特别聚焦于“杀猪盘”类骗局,探讨数字欺诈的符号系统如何跨越文化与地缘政治边界运作。


邱紫婵
香港大学哲学硕士
邱紫婵于香港中文大学(CUHK)获得历史硕士学位后,获录取进入香港大学(HKU)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所人类学哲学硕士课程,并于2021年初完成学位。她的硕士论文题为《马来西亚华人宗教的现代化:加影双溪楚新村的佛教化仪式与习俗改革》,探讨马来西亚华人如何通过佛教知识建构并表达其华人文化认同。邱紫婵目前是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历史系的博士研究生,博士论文研究聚焦于华人侨民在牙买加的历史。


严丽君
香港大学博士
严丽君现任广东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助理教授。她的博士论文题为《一个家庭,两种制度:跨越港中边界抚养子女的实践(2003–2012)》。2011年,她曾任耶鲁大学东亚研究委员会访问学者,2014至2015年为哈佛燕京学社学者。她的研究兴趣包括流动政治、跨境现象与城市研究。


冯乐恒
香港大学博士
冯乐恒现任香港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体验式学习助理讲师。她拥有港大哲学硕士学位,其硕士论文《从性别视角探析另类灵性:以香港身心灵圈为例》研究了性别、灵性与后现代性的交汇点。她是非营利组织“Free Periods Hong Kong”(香港安心月事)的联合创办人,致力于解决月经贫穷问题,并与多个非政府组织、资助机构及企业合作,透过社区赋权与性教育推动经期平权。她的工作聚焦于性与性别教育、包容性教学、教与学伙伴关系,以及职业发展学习等主题。


吕雨林
香港大学博士
吕雨林现为瑞典隆德大学神学与宗教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员。她于香港大学获得社会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采用比较研究方法,探讨中国大陆与台湾两个不同佛教社群中魅力型领导的兴起、维系与影响。她的研究重点包括计算社会学、宗教教育,以及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她的研究成果发表在《宗教科学研究期刊》、《宗教》、《英国社会学杂志》等学术期刊上。


彭桥杨
香港大学博士
彭桥杨是一位社会研究学者,接受过来自香港大学与中国人民大学的社会学与人类学跨学科训练。她的研究兴趣包括族群研究与移民研究,尤其关注中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及大湾区新兴移民社群。彭俏扬致力于将学术洞见与基层实践相结合,积极与非政府组织及公民社会机构合作,推动实地倡议与社会发展。
宗 树 人
网站地图
媒体联络通道
以教育、文明对话及社会参与连结学术研究与社会发展。
关于
Copyright © 2025 David A. Palmer.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络邮箱
学术著作
各类资源
团队与学生
最新动态
研究项目
版权所有:宗树人 David A. Palmer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