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道教对话成功举办|香港大学宗树人教授:以道家智慧回应全球文明的转折时刻
11月14日,由澳大利亚道教协会主办的“国际道教对话:《道德经》与当代社会的智慧之光”在线举行,汇聚英国雷丁大学唐银山教授、澳大利亚悉尼大学郭英杰教授,以及香港大学社会学教授、环球社会与可持续发展实验室主任宗树人教授,共同探讨《道德经》在全球化时代的价值。
11/24/20251 分钟阅读


11月14日,由澳大利亚道教协会主办的“国际道教对话:《道德经》与当代社会的智慧之光”在线举行,汇聚英国雷丁大学唐银山教授、澳大利亚悉尼大学郭英杰教授,以及香港大学社会学教授、环球社会与可持续发展实验室主任宗树人教授,共同探讨《道德经》在全球化时代的价值。阎美希会长主持会议,讨论跨越文明史、社会学与自然美学,为当代社会提供重要思想启示。
宗树人教授在对话中提出,当今世界对《道德经》的重新关注,一方面反映了现代社会在压力、焦虑与身份困境中对精神性的渴望;另一方面也揭示了跨文化传播中的“美丽误读”。他指出,西方世界往往将《道德经》视为强调个人自由、反权力的哲学,而忽略了其中关于社会组织、社区关系与人伦秩序的深刻内涵。道教不是一部抽象的哲学,而是一个扎根民间、以修行与社会生活为核心的完整系统,若脱离其社会背景,便难以理解“无为”“自然”背后的现实智慧。


宗教授分享了自身从青少年时期接触《道德经》,到后来在加拿大、法国及中国开展研究的经历。他强调自己对道教的关注,始终来自“跨学科与跨文化”的双重视野。他的田野研究让他亲眼见证当代中国城市中兴起的修行文化,也观察到全球道教在文化认同与社会实践层面的新发展模式。
在谈及道教的全球传播时,宗教授指出,当代道教仍处于探索阶段,并未形成如基督宗教般的成熟国际化框架。随着世界进入新的文明转折期,如何使道家价值真正落地,是实践者与研究者共同面对的课题。他特别肯定澳大利亚道教协会在当地推动社区支持、文化融合与精神教育的实践,认为这是“当代道教全球化的宝贵样本”,体现了道教如何在新社会环境中创造新的社群模式。


在讨论文明未来的方向时,宗教授以“阴阳互补”为核心,提出道家思想对当前全球局势具有深刻启示。现代文明高度依赖“以物为本”的发展逻辑,科技塑造的生活方式带来效率,却未能回应人们的精神空缺。道家思想提供了另一条道路:使物质发展与内在修养、个人自由与社会责任重新达到平衡。他指出,西方文化结构性偏“阳刚”,重视理性、制度与行动,而道家思想是“阴柔”的力量,强调柔性、顺势与和谐。将两者结合,或许是未来文明和平与共生的关键。
宗教授进一步阐释“无为而无不为”的现代意义。“无为”并非不行动,而是去除内心障碍,顺应真实使命;“无不为”则是在适当情境中采取合宜行动,以柔性方式推动改变。他认为,这种智慧不仅适用于个人心灵,也适用于社区营造、社会治理甚至国际关系——真正的和平来自阴阳互补,而非单向度的竞争。


郭英杰教授与唐银山教授的发言,也从自然美学与文明史角度呼应了宗教授的观点。唐教授提出,传统儒释道与现代科学正处于新的融合阶段,人类文明的方向需要在心性、物质与主体性之间重新寻找平衡。郭教授则以澳大利亚的自然体验阐释“道法自然”的现代感悟,认为人心如琴弦,唯有在自然中,才能重新被拨动而获得安宁。
阎美希会长作为主持者,以自身修行经验不断将对话拉回现实,强调修行应落实于社群、家庭与社会关系中,而非追求脱离人间的超脱。她“行不言之教”的实践,也获得嘉宾一致肯定。
本次对话展示了道家思想在全球化时代的当代意义。从个体心灵的安顿,到文化互鉴的可能,再到文明未来的和平道路,《道德经》不仅是一部古典哲学,更是一盏照亮当代复杂世界的思想之灯。宗树人教授指出,在世界深度变动的今天,道家智慧或将在重塑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文化与文明的关系中发挥愈加重要的力量。
宗 树 人
网站地图
人类学家 香港大学香港人文社会研究所暨社会学系教授
关于
Copyright © 2025 David A. Palmer.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络邮箱
学术著作
各类资源
团队与学生
最新动态
研究项目
版权所有:宗树人 David A. Palmer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