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树人教授在“一席”发表题为“西洋道教与现代灵性困境”演讲
2024年12月21日,香港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宗树人(David A. Palmer)应邀出席“一席”第126期活动,以《西洋道教与现代灵性困境》为题发表演讲,探讨全球化时代道教对西方精神生活的影响及其反向推动中国本土道教现代转型的辩证关系。
1/15/20251 分钟阅读
2024年12月21日,香港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宗树人(David A. Palmer)应邀出席“一席”第126期活动,在广州正佳剧院发表了题为“西洋道教与现代灵性困境”的演讲,探讨道教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影响西方社会的精神生活,并反过来塑造中国道教的现代发展。宗树人教授在演讲中分享了自己最新的著作《梦道华山》,该书以生动的叙述记录了中国道教与西方灵性文化的相遇和互动。
“西方道教”:全球文化交融的产物
宗树人教授在演讲中提出,“西方道教”是一个在全球化浪潮中诞生的文化现象,它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中国道教,而是指那些源自中国的道教实践和思想在西方社会中被重新解读后形成的独特灵性实践。这种西方道教往往强调个体的内在探索和自我实现,与西方社会的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精神相契合。
《梦道华山》书中讲述了西方道教实践者如何将太极、气功、冥想等传统道教修行方法,融入自己的生活方式,并赋予其新的意义。例如,在西方,道教的冥想和内省被视为心理疗愈工具,帮助人们缓解压力、探索自我,从而促进身心健康。
修道洋人与中国道士的跨文化互动
“华山脚下的玉泉院外,人们跳着广场舞,而玉泉院内却有一群外国人在练功。当这些修道洋人与中国道士相遇时,会发生什么?谁掌握真正的‘道’?”
在《梦道华山》一书中,宗教授详细描述了西方修行者与中国道士的相遇和互动。他讲述了西方道教实践者如何将太极、气功、冥想等传统道教修行方法,融入自己的生活方式,并赋予其新的意义。例如,一些西方修道者来到华山,试图学习“更正宗”的道教修行。西方修道者认为中国道士掌握着古老的智慧,而中国道士有时则认为外国人难以真正理解道教精髓。这种互动反映了灵性文化在全球传播过程中出现的错位。


现代自我的分裂与灵性文化的崛起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传统的宗教和文化框架逐渐解体,个人被推向孤立状态。宗树人教授指出:“现代的自我在不同方面都是分裂的、受伤的、遭受挫折的。正是这种典型的现代苦难,激发了治疗和灵性文化。”
他的研究发现,现代灵性文化的核心困境在于个体的“分裂自我”和“碎片化生活”。人的生活被分割成商业、法律、医学、教育等功能领域,但缺乏一个支持“整体生命”的精神框架。对此宗教授进一步提出了一个关键问题:自我的根基能在自我内部找到吗?身体内部的主观体验,能否为自我提供一个坚实的基础?


道教与灵性本真的追寻
在演讲尾声,宗树人博士着重阐述了他对灵性修持核心的理解——真正的精神觉醒在于内在与外在的双重净化:
"自我既非实体亦非虚无,而是其所在脉络中的连接点。灵性实践即是对自我及其脉络的净化与提纯。"
宗树人指出,在全球化时代,灵性追求已不再局限于特定文化或宗教传统,而成为超越国家与意识形态边界的人类共同追寻。




现场亮点及观众反响
为了更直观地展示西方道教的独特实践,宗树人教授在现场播放了一段视频,记录了一对美国修行者在华山举行道教婚礼的场景。这段视频生动地展示了西方修行者对道教仪式的理解和应用,既体现了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尊重,也展示了西方灵性实践的创新。
宗树人教授的演讲结束后,现场观众及观看本场演讲线上视频的网友展开了热烈讨论。有听众表示,这场演讲帮助他们理解了现代灵性文化现象,并让他们重新审视自身的精神追求。宗树人教授的演讲为现代灵性文化的研究开辟了新的视角,也为那些在精神困境中寻求答案的人们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
结语:道教与现代社会的灵性探索
宗树人教授在演讲的最后指出,保持内心的纯净是实现个人灵性真实性的关键,是对“自我”和“语境”的净化与提升。“自我不是实体,也不是虚空。自我是语境中的连接点,修行即自我与语境的净化。” 在全球化的今天,灵性实践不再局限于特定的文化或宗教,而成为跨越国界的人类共同追求。
宗教授的新书《梦道华山》中文版现已在开放平台上免费提供给读者,以促进全球知识共享和跨文化理解。


关于“一席”
“一席”是一个汇聚各领域思想者的平台,以“讲述一个人的观念与故事”为宗旨,致力于分享新知与启迪思考。本次活动为第126期,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听众。
梦道华山:全球道教与现代灵性的困境
宗 树 人
网站地图
人类学家 香港大学香港人文社会研究所暨社会学系教授
关于
Copyright © 2025 David A. Palmer.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络邮箱
学术著作
各类资源
团队与学生
最新动态
研究项目
版权所有:宗树人 David A. Palmer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