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单数还是复数?宗树人教授在“浙大东方论坛”分享全球视野下的文明思考
2025年5月22日晚,浙江大学“浙大东方论坛·亚洲文明”系列第18讲在艺术与考古博物馆举行。宗树人教授以《“文明”:单数还是复数?——在多元与共识之间重新思考人类未来》为题应邀主讲。
5/28/20251 分钟阅读


2025年5月22日晚,浙江大学“浙大东方论坛·亚洲文明”系列第18讲在艺术与考古博物馆举行。香港大学社会学系及香港人文社会研究所教授、浙江大学求是客座教授宗树人(David A. Palmer)应邀主讲,以《“文明”:单数还是复数?——在多元与共识之间重新思考人类未来》为题,为现场听众带来一场融合人类学视角与文明哲思的精彩讲座。
此次活动由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亚洲文明研究院、社会学系和艺术与考古博物馆联合主办,吸引了来自人文、社会、历史等多个领域的师生到场聆听。


八种“文明论”:穿越历史的关键词
宗树人教授首先带领听众梳理了“文明”这一词汇在不同语境中的多重含义。他没有直接给出“文明”的定义,而是提出“文明从未有过稳定的定义”,并列举了八种不同的“文明论”,从古希腊的“我文他野”观念,到中国《易经》中的修身教化,再到启蒙时代亚当·弗格森关于政治制度与社会结构的分析,以及19世纪工业革命后将文明等同于技术进步的倾向。
与此同时,宗教授也提到对“工业文明”的反思——德国浪漫主义、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以及强调“所有社会都有其文明性”的人类学转向,进一步揭示了“文明”概念背后潜藏的等级意识与价值判断。


“文明”是单数还是复数?
讲座的核心问题是,“文明”是一个“单数”还是“复数”的概念?宗教授指出,所谓“复数文明”(civilizations)指的是中华文明、伊斯兰文明、印度文明等具体历史文化传统;而“单数文明”(Civilization)则是一种超越地域、历史差异的道德理想与精神追求。前者体现的是多样性,后者则是共通性。
“这两者并非对立,而是互为补充。”宗教授强调,“每一个复数文明,都在努力通向那个‘单数文明’。”他用中国传统的“天地人”结构解释了文明建构的多重维度:天象征理想秩序,地代表文化土壤,人则是连接两者的行动者。人通过自我修炼、家庭伦理与社会责任,不断实现文明的升华。


第二个轴心时代与文明的未来愿景
宗教授进一步提出,当下人类可能正处于“第二个轴心时代”。第一个轴心时代,孕育了古代各大文明的核心信仰与哲学传统,而第二个轴心时代,则是对“全球共同体”的再反思。这是一个以“共生、互联、合作”为关键词的新文明阶段,其标志不是技术的飞跃,而是文明间的相互承认与伦理建构。他呼吁人类社会必须走出“文明的野蛮阴影”——对他者的贬低、自我中心的优越感、制度化的文化排他性,表示文明不是身份的标签,而是我们共同面对未来的方式。
多元文明中的个人实践
在最后的问答环节中,宗教授结合自身从青年时代在巴基斯坦生活,到后来在欧洲、中国、尼泊尔等地的多元经历,反思文明对个体选择与意义建构的影响。他谈到:在尼泊尔,人们会为了务工离开世外桃源般的梯田;这提醒我们,“好”与“坏”、“文明”与“原始”这些评判,不仅是客观事实,也深受文化价值框架所塑造。


结语:在复数中追求单数的共识
宗树人教授的讲座不仅呈现了一幅跨越时空的“文明地图”,也为当下全球多极化、跨文化紧张局势提供了一种深层次的思考路径。他呼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多元文明的伦理”,理解并尊重不同传统下的精神追求,在“复数的文明”中共同构建通往“单数文明”的桥梁,迎接一个更加包容、开放且富有未来愿景的文明新纪元。
宗 树 人
网站地图
人类学家 香港大学香港人文社会研究所暨社会学系教授
关于
Copyright © 2025 David A. Palmer.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络邮箱
学术著作
各类资源
团队与学生
最新动态
研究项目
版权所有:宗树人 David A. Palmer
首页